健康知多D~「熱氣」到底是什麼?
經常聽到人話食油炸物“熱氣”,打邊爐“熱氣”,但「熱氣」究竟係乜?今篇就一齊嚟漲知識!
「熱氣」系一種通俗嘅說法,然而無論系中醫或西醫嘅名詞術語中,都無『上火』嘅概念,食咗熱性食物(如燒烤、油炸、荔枝、高油高糖食物等)後出現口腔潰瘍、咽喉腫痛、臉上痤瘡等,在中醫認為係身體出現熱性症狀,而系西醫就解釋為身體嘅「炎症反應」,一般多與病菌或病毒感染有關,對症用藥即可;口舌生瘡則可能與維生素B2缺乏有關,可補充維生素。而系中醫嘅認識中,導致熱性症狀嘅原因相對更為複雜。
中醫認為,通俗的「上火」是指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,是大中華地區民間對一系列病症的籠統說法,包括眼睛紅腫(充血)、咽喉腫痛(炎症)、大便乾燥(缺水)等,也代指一些心理狀態,如脾氣暴躁等。上火的表現與人體不同臟腑的「火熱之邪」有關,人體的心、肝、胃、肺、腎上火嘅時候各有不同,大概可分做五種類型。
心火: 心火一般多體現在「口舌生瘡」,突出表現於面色發紅,覺得身體發熱,易心煩、失眠、口渴、口舌潰爛、舌尖發紅、舌苔發黃。
肝火: 肝火的症狀多「目赤腫痛」,又分為虛火/實火兩種。虛火一般由情緒引起的,體現症狀:舌苔少而紅、頭暈耳鳴,喉乾但唔想喝水。實火的表現系:面紅目赤、口苦咽干,一直想喝水。
胃火: 胃火主要表現是「牙齦腫痛」,舌苔黃,有口臭,口乾、想喝冷水,大便乾燥,有了胃火,容易感到餓,反而吃得多。
肺火:肺火最突出的特點是「咳嗽」,且聲音洪亮,肺實火的人多數呼吸聲較粗且喘,痰又稠又黃;肺虛火的人痰比較少,聲音較嘶啞,容易有盜汗,且人會越來越瘦。
腎火:中醫觀點中有腎陽及腎陰之分,腎陽過亢時即係腎火上升現象,一般表現為頭暈目眩、耳鳴、耳聾、掉髮、睡眠不安、煩熱、形體消瘦、腰腿痠痛、生青春痘等。
立秋後「防秋燥」
「立秋」之後就意味著天氣會變得乾燥,夜晚逐漸涼爽起來,但白天氣溫及濕度依舊較高,會有悶熱潮濕嘅感覺,身體就容易熱氣上火,減少上火關鍵就系調整飲食、每日保證飲水量,維持規律作息、適量運動、保持良好心情,避免熬夜、減少食用油膩辛辣食物。
日常增強自身抵抗力都可減少「上火」現象,平時飲食結構不均衡,營養素未必可攝取全面,本期推薦您以下日常好物,為您的健康助力!